有機肥料、原料專業供應
展開選單
×

農助旺

商品請按我


關於矽的文章介紹很多,農夫樂引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

http://www.tdais.gov.tw/view.php?catid=2949(請按此連回改良場觀看完整文章)

水稻土壤管理及施肥技術
文圖/ 賴文龍

..............水稻幼穗形成期前實施晒田,使土壤中多餘銨態氮氧化為硝酸態氮,再灌溉水後引起揮發。晒田期間水稻不再吸收多量氮素,開始貯藏澱粉,使葉片逐漸直立,葉色逐漸變淡轉黃綠色。晒田對水稻後期根部的健全有幫助,故晒田必須晒到表土面發生龜裂為止。

磷肥
農田經年大量施用過磷酸鈣之磷肥後,土壤中存有多量磷素,累積的磷素不易溶解。因此農民把磷肥施入土壤後,可溶性磷部分進入土壤溶液,部分被固定成為不穩性或穩定及不易交換的磷,使有效性磷轉為無效性,降低施用磷肥效果,且不易被作物吸收利用。
水稻缺乏磷時,分蘗數減少,葉狹窄而短,直立似劍形,葉色濃綠,老葉先端開始出現褐色斑點而死亡。磷在植物體移動容易,缺磷時在老葉出現缺磷徵狀,植株生育受阻,根系發育不良,根數少呈赤褐色,成熟期延遲,穗短且多青米,死米、白米粒小,食味劣。

鉀肥
無機鉀肥如氯化鉀、硫酸鉀、硝酸鉀、硫酸鉀鎂等,鉀肥施用方法依土壤特性、作物別、栽培方式不同而異,可採條施、撒施、點施等方式。水稻用氯化鉀肥料採撒施於稻田表土層,鉀肥施入土中後,經溶解進入土壤溶液中,大部分鉀離子被土壤膠體直接吸附。作物根吸收土壤中的鉀離子後,會釋於出氫離子及有機酸,長期下來易造成土壤酸化。施用過量鉀肥時,造成鈣、鎂等陽離子減少吸收。
水稻缺鉀時,植株生長受阻而矮,葉片狹小,呈青綠色,稻株軟弱、稈細小、抗病蟲力弱、易倒伏或折斷。缺鉀由下葉開始而後逐漸往上葉移動,新葉呈暗綠色。根發育不良,呈根腐的症狀。無效分蘗數增加、提早抽穗、成熟、穗短、死米、腹白米多、品質不良、食味差

矽肥
矽素為水稻必需要素,使水稻莖稈、葉片強硬,抗倒伏、抗病蟲害,防止爛根,使水稻根部生長正常,提高磷素之吸收率及緩和氮肥過多之害。矽酸爐渣的主要成份為氧化矽、氧化鈣、氧化鎂等,矽酸爐渣施用後至第二年仍有殘效之效果。
水稻缺矽素時,生長衰退,葉色淡,葉先端之葉脈間呈淡黃色條紋,而後褐變,葉部捲起成螺絲狀,延遲抽穗,呈白穗,畸形穀粒,稔實障害,莖葉軟弱,易倒伏,易罹稻熱病。...............(前後文章請至台中改良場閱讀)

 

------------------

Rice blast) / 文章取自: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

病原菌:Magnaporthe grisea (Hrbert) M. E. Barr. (有性世代)
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. (無性世代)
(蔡武雄。2003。水稻小粒菌核病。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─水稻保護,第263頁。防檢局。台北。448頁。)

葉稻熱病:

發病初期先於葉面上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,如環境適合,擴大成紡錘形。此時病斑周圍呈黃色,中間赤褐色,內部灰白色。嚴重時葉片枯萎甚至全株枯死。

穗稻熱病:

發生於穗頸、枝梗及穀粒上之稻熱病統稱為穗稻熱病。一般穗頸及枝梗上病斑呈淡褐色或暗褐色,穀粒之病斑則為暗灰色或白色。發病後穀粒不充實或為不稔粒。

節稻熱病:

稻莖節呈暗褐色,容易折斷,且上部逐漸枯死,通常在水稻抽穗後較易發現。

葉舌稻熱病:

發生在葉鞘與葉鄰接位置呈褐色。

(費雯綺、王喻其編。2007。植物保護手冊─糧食作物及其他篇,第9-10頁。台中。412頁。)

發生誘因:

溫度:

溫度高低不定之環境下,會減低稻的抵抗力,容易引起稻熱病的發生。

濕度:

病原菌產生孢子與孢子發芽,以及發芽之後侵入稻體組織,需要高的濕度(RH90%以上),所以雨、露水與發病有密切的關係。

肥料:

多施氮肥會減低稻的抵抗力,發生時不可施用氮肥,以免加劇及蔓延。維持三要素之適當比率,可減輕發生。

(費雯綺、王喻其編。2007。植物保護手冊─糧食作物及其他篇,第10頁。台中。412頁。)

傳播途徑:
病原於被害稻藁或穀粒越冬,翌年病斑上之孢子隨氣流或風力傳播為第一次傳染源。

(費雯綺、王喻其編。2007。植物保護手冊─糧食作物及其他篇,第10頁。台中。412頁。)